祖國醫學歷來重視養生與預防,以祛病延年。早在《黃帝內經》中就記載著大量養生理論!鹅`樞經》中的“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剛柔”,《呂氏春秋》中的“凡食無疆得味,無以烈性香酒……,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動謂五臟之葆”等論述。告誡人們健康長壽,祛病延年,必須保持安定情緒,調攝好飲食起居,適度、持之以恒的鍛煉。這些養生理論適用于冠心病的預防,現代醫學認為,冠心病的發生與飲食起居、情緒變化、運動失宜密切相關,飲食不節、損傷脾胃、脾失健運、濕濁內生、濁潰內遇、而又與瘀血相關,血瘀阻心脈而致心胸疼痛,即真心痛。因此,以養生角度來預防冠心病的發生有重要意義。

一是飲食有規律,以適為度。
飲食是后天精氣之源,飲食的調攝又要“食飲常少”,清代袁昌齡在《養生三要·衛生要義》中指出:“臟腑腸胃,常令寬舒有舍地,則真氣得以流行而疾病少……,食只八分”!端貑枴分姓f,“多食咸,則脈頻泣而色色…”現代研究資料表明,冠心病的發病與納鹽、膽固醇攝入呈正相關,其誘因與飲食過飽、吸煙、飲酒過度、過度熬夜均有關。
二是堅持鍛煉,動靜結合。
《靈樞》說,運動可使“筋骨勁強,關節消勁”,華佗亦指出,“歷搖則谷氣易消,血脈流通,病不能生”。但勞動鍛煉,要有節制,動而中節,動靜結合,持之以恒。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發病有差異。調查表明,腦力勞動者發病率明顯高于體力勞動者,但過度勞累,也可導致冠心病的發生,故應動靜結合,如打太極拳、慢跑等,對預防冠心病有重要作用。
三是調節情志,疏暢氣機。
七情內傷就是情緒致病,這一點已被現代醫學所證實!端貑枴氛f:“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少思慮,忌憂愁,戒煙酒,則讓人在思想上要安之消靜,處事樂觀,不貪欲想,使其氣和順,精神內守。反之則使內臟功能受損而發病。(特約撰稿人:劉軍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