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寒露,遍地冷露”。寒露節氣,天氣漸冷,世間萬物,包括人類自身的“陽氣”也開始收斂,以適應自然界的變化和維持體內外環境的平衡。北京老年醫院中醫科主任醫師李方玲提醒,寒露之后,老年人等體弱者身體耐受力弱、適應性差,很多疾病會紛至沓來,應有養生防病意識,加強自我保健。
急性胃腸炎:早粥晚湯
入秋后,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腸道抗病能力也會減弱,如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或直接食用從冰箱里取出的飲料和食物,就可能發生腹瀉、下痢、便溏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李方玲提示,“早飯一碗粥、晚飯一碗湯”是預防的有效手段。同時,應少吃大魚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飲食結構要以清淡為主。
十二指腸潰瘍:食療防治
氣候轉涼,食欲旺盛,不僅會加重胃腸功能的負擔,也會導致十二指腸潰瘍的發作。李方玲建議,可用食療法進行防治:將牛奶250克煎沸,調入蜂蜜50克、白芨6克,日服一次;如有氣虛乏力、畏寒等表現,可用黃精30克、黨參15克、黃芪15克、淮山藥30克和黑糯米60克熬粥同服,對緩解癥狀、增強體質有一定作用。
習慣性便秘:早晚按摩
“秋季氣候干燥,大便隨之也會干結難排,表現為便次減少,糞質堅硬,病人常伴有左下腹腹脹感、欲便不暢等。”李方玲表示,按摩是簡便易行的促排便方法,這種方法可在晚上睡前或清晨起床前進行。操作方法:身體仰臥,先將兩手掌心摩擦至熱。然后兩手掌心在右腹下部順時針方向圍繞腹部旋轉,共按摩30圈。
心腦血管。侯A防感冒
深秋時節,高血壓病人的血壓較夏季增高20毫米汞柱,容易造成心腦血管血液循環的障礙。李方玲提醒,預防秋季感冒受寒對心腦血管病患者至關重要。秋季氣候涼爽干燥,感冒受寒一般較為普遍,對健康人來說,這也許不意味著什么,但心腦血管疾病患者一旦感冒,很容易引發原有的心腦血管系統疾病。
痛風:增加飲水
深秋天氣轉冷,人體進食中樞受到寒冷刺激,引起食欲增加,飯量增大,若多食肥甘厚味,則體內血尿酸產生過多,容易發生痛風。李方玲指出,該時節應多飲水,以促進尿酸排出,防止結石形成。每天需飲水2000-3000毫升,使每日尿量不少于2000毫升。為防止夜間尿液濃縮,可在臨睡前或半夜增加飲水量。
皮膚瘙癢:沐浴勿勤
“老年皮膚瘙癢是常見的老年性疾病。通常皮膚瘙癢以軀干為主,大腿內側和小腿屈側、關節周圍也常見。癢為陣發性,輕重和持續時間不一,吃了刺激性食品或溫度升高時易誘發或加重。”李方玲建議,沐浴不宜過勤,不用堿性大的肥皂,可用香皂或硫磺皂。保持大便通暢,可排除體內積聚的致敏物質,避免誘發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