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上常講的“四性“是指食物有寒、涼、溫、熱不同的性質。“四性”又稱“四氣”,健康飲食養生先要辯識“性”(或“氣”),方可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涼性或寒性,凡適用于熱性體質和病癥的食物,就屬于涼性或寒性食物。如適用于發熱、口渴、煩躁等癥象的西瓜;適用于咳嗽、胸痛、痰多等癥象的梨等都屬于寒涼性質的食物。另外還有苦瓜、藕、綠豆、海帶、香蕉、甜瓜、番茄、茭白、荸薺、竹筍、魔芋、空心菜、魚腥草等。

溫性或熱性,與涼性或寒性相反,凡適用于寒性體質和病癥的食物,就屬于溫性或熱性食物。如適用于風寒感冒、發熱、惡寒、流涕、頭痛等癥象的生姜、蔥白;適用于腹痛、嘔吐、喜熱飲等癥象的干姜、紅茶;適用于肢冷、畏寒、風濕性關節痛等癥象的辣椒、酒等,都是屬于溫熱性質的食物。常用的熱性食物還有辣椒、花椒、胡椒、肉桂、干姜、小茴香、蠶豆、香菜、羊肉、鹿肉等。常用的溫性食物還有芥菜、南瓜、洋蔥、大蒜、韭菜、胡羅卜、生姜、桃、荔枝、桂圓、柑桔、橙、木瓜、李子、蓮子、沙糖、大棗、葡萄、糯米、胡桃仁、烏梅、花茶、烏龍茶、蜂蜜、牛肉、雞肉、鴨肉、鵝肉、蝦、鯽魚、鱔魚和鰱魚等。
平性食物的性質介于寒涼和溫熱性質食物之間,適合于一般體質,寒涼、熱性病癥的人都可選用。平性食物多為一般營養保健之食物,常見的有:谷類,如大米、面粉、玉米、黃豆、黑豆、赤小豆等;肉類,如豬肉、驢肉、白鴨肉、鵝肉、雞血、鯉魚、黃魚、海參等;干果類,如黑(白)芝麻、西瓜子、南瓜子、百合、蓮子、花生等;蔬菜類,如山藥、芋頭、胡蘿卜、大白菜、豆腐皮、黃豆芽;其他類,如蜂蜜、白砂糖、冰糖、豆漿、構杞子、銀耳、豆油、菜油等等。
如何辯別食物的“四性”呢?
從味道辨別
味甜、味辛的食品,由于接受陽光照射的時間較多,所以性熱,如大蒜、柿子、石榴等。
味苦、味酸的食品,大多偏寒,如苦瓜、苦菜、芋頭、梅子、水瓜等。

從生長環境辨別
水生植物偏寒,如藕、海帶、紫菜等;
一些長在陸地食物,如花生、土豆、山藥、生姜等,長期埋在土壤中,植物耐干,所含水分較少,故而性熱。

從地理位置辨別
背陰朝北的食物吸收的濕氣重,很少見到陽光,故而性偏寒,比如蘑菇、木耳等。生長在高空的食物或東南方向的食物,如向日葵、粟子等,由于接受光熱比較充足,故而性偏熱。

從生長季節辨別
在冬天里生長的食物,由于寒氣重,故而性偏寒,如大白菜、香菇、白蘿卜、冬瓜等;
在夏季生長的食物,接收的雨水較多,而性寒,如西瓜、黃瓜、梨、柚子等。

從歷代中醫食療書籍所記載的,300多種常用食物分析,平性食物居多;溫、熱性次之;寒、涼性居后。一般說,各種性質的食物除都具有營養保健功效之外,寒涼性食物屬于陰性,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等功效;溫熱性食物屬于陽性,有散寒、溫經、通絡、助陽等功效。
食療、藥膳與中藥一樣,在應用時,應當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按照中醫辨證用膳。平素較常人畏寒的人可適當選用溫熱屬性的食物;平素身體較弱但無明顯畏寒怕熱的可選用屬性平和的食物,或寒熱溫涼食物相互配用,以使其屬性趨于平和。 (特約撰稿人:劉軍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