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熱干面
簡介
熱干面有武漢熱干面和信陽熱干面之分,熱干面是武漢人過早的首選小吃。武漢熱干面,是頗具武漢特色的早餐.小吃。熱干面原本是武漢的食品,但是傳到了信陽之后,也成了信陽人的最愛。
特點
熱干面既不同于涼面,又不同于湯面, 面條事先煮熟,過冷和過油的工序,再淋上用芝麻醬、香油、香醋、辣椒油等調料做成的醬汁,增加了多種口味,吃時面條爽滑有筋道、醬汁香濃味美,讓人食欲大增。
品種
熱干面的品種的變化:1983年前為三個品種,即叉燒熱干面、全料熱干面、蝦米熱干面。1996年6月18
各式熱干面成品(20張)日重張后的擴大為8個品種,即為:全料熱干面、蝦米熱干面、蝦仁熱干面、雪菜肉絲熱干面、炸醬熱干面、財魚熱干面、三鮮熱干面、果味熱干面。2005年后又出現了紅油熱干面,紅油牛肉熱干面等等。
吃法
吃熱干面是有講究的。首選做武漢熱干面的店鋪要規范,廚子 要正宗;原料要地道;調料要上等;配菜要天然。此外,還可以根據各人的喜好,喜歡辣的可以加入辣椒紅油,另外還有咸菜,蘿卜干,酸豆角等供選用,加香菜也可以。在食用之前要乘熱把面拌勻,芝麻醬全都糊在面上,似螞蟻上樹。這時再吃,就格外的香氣撲鼻,味道好極了。吃熱干面時最好是沖一碗蛋酒或者來一袋牛奶或者一杯豆漿,一邊吃一邊喝。只吃不喝,就覺得嘴巴干干的,也就吃不出熱干面的極品味道了。
武漢熱干面
熱干面是武漢人過早的首選小吃,所以武漢人對它的感情,我們就不必再費言語。單講從外地來過武漢的人,他們再次想起武漢,多半是因為想起了武漢的熱干面。熱干面對武漢人或者在武漢呆過一段時間的朋友來說,它不再僅是一種小吃,而是一種情懷,未食而鄉情濃濃,食之則香氣噴噴。
熱干面的來歷其實很簡單:大概是30年代,一個為賣涼粉和湯面為生的的武漢人怕沒賣完的面發餿變質,便把面條煮熟了撈起來攤在案板上,不小心碰到了麻油壺,將麻油灑在其上。第二天,他將這些大致已熟的面 [1]條在開水里燙幾下,放在碗里,加上蔥花等佐料后,結果味道十分鮮美。就這樣,他無意中就制作了聞名全國熱干面。
就是這個無意之作,被廣大武漢人所喜歡,幾乎有攤點的地方就有熱干面。最早形成正規店面,這就是蔡林記了,蔡林記經過百年洗練,其味道晶潔爽口,味道鮮美,深受廣大市民的贊賞,享有武漢名小吃的美譽,不過近年來步入下坡路,估計與無處不在的熱干面攤點和自身沒有好的發展之路有關。
盡管美味,但是身處外地的朋友并無法享受到這份福氣,因為它只能現做現吃。萬達廣場電影城和HAPPY后門之間的一家合記炸醬熱干面既不同于涼面,又不同于湯面, 面條事先煮熟,拌油攤晾,吃時再放在沸水里燙熱,加上調料,成品面道筋道,黃而油潤,香而鮮美, 很經精抖,有種很爽口的辣味,是祖傳秘方,誘人食欲。
典故
關于熱干面的起源有一個典故:
20世紀30年代初期,漢口長堤街有個名叫李包的食販,在關帝廟一帶靠賣涼粉和湯面為生。有一天,天氣異常炎熱,不少剩面未賣完,他怕面條發餿變質,便將剩 熱干面面煮熟瀝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壺,麻油潑在面條上。李包見狀,無可奈何,只好將面條用油拌勻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將拌油的熟面條放在沸水里稍燙,撈起瀝干入碗,然后加上賣涼粉用的調料,弄得熱氣騰騰,香氣四溢。人們爭相購買,吃得津津有味。有人問他賣的是什么面,他脫口而出,說是“熱干面”。從此他就專賣這種面,不僅人們競相品嘗,還有不少人向他拜師學藝。
過了幾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滿春路口開設了一家熱干面面館,取財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記”,成為武漢市經營熱干面的名店。后遷至漢口水塔對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漢熱干面。
經過50多年的時間,在80年代,熱干面傳入河南信陽市,并根據信陽的飲食特點和口味習慣加以變化,并在信陽得到了大力的發展。成為了信陽人最喜歡吃的早點,長期穩居早點第一名的位置到現在。熱干面起源于武漢,在信陽也非常受到歡迎
經典老店
蔡林記是一家經營熱干面系列小吃為特色,近百年的老字號小吃面 蔡林記店門口的銅塑像館。其熱干面,晶潔爽口,味道鮮美,深受廣大市民的贊賞,享有武漢名小吃的美譽,F在,熱干面已遍及江城,歷久不衰,武漢人過早(吃早餐)更是離不開這一種具特色的面食。
蔡林記歷史記載:1930年,家在漢口滿春路口的蔡明偉夫婦打出“蔡林記”的招牌經營熱干面,店名的由來是因蔡家門前有兩棵蔥郁的大樹,取名“蔡林記”喻意蔡家生意興隆。正如他們夫婦所期盼的那樣,“蔡林記”因面好、味正,吃法獨特而聲名大噪。1955年夫婦倆將“蔡林記”遷至更加繁華的中山大道726- 728號,生意紅火,每天賣出的400-500公斤熱干面。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計劃經濟年代,“蔡林記”步入發展高峰期,1天賣出1200公斤左右熱干面已不是“稀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