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鬧花燈是春節過后一次令人歡迎的佳節,在這天晚上,家家每戶都會為了鬧花燈而備著比春節還要多的煙花炮竹。

為什么元宵節要鬧花燈,是不是有什么含義和傳說呢?
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由來有各種版本:
一、懸掛燈籠迷惑玉帝
相傳很久以前,獵人誤射殺了一只神鳥。天帝十分震怒,傳旨天兵天將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燒死眾生。天帝的女兒不忍無辜百姓受難,偷偷把這個消息傳給了人間。人們不知如何應對,幸虧一老人想出個法子,正月十五這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煙火以迷惑天帝。
眾人以計而行,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看到人間紅光一片,響聲震天,以為是燃燒的火焰,不再追究。正月十五,懸掛燈籠,放煙火的習俗由此而來。
二、漢明帝燃燈表佛
漢明帝提倡佛法。聽聞印度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就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以弘揚佛法,
后來,元宵放燈的習俗由宮廷流傳到民間。
三、張燈結彩,普天同慶
相傳,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扶植呂氏一族,迫害忠良,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敢怒不敢言。
呂后死后,呂氏一族恐怕被排擠報復,密謀作亂,奪取漢室江山。劉氏宗室與忠于漢室的大臣聯合,平定了“諸呂之亂”。
平亂后,眾臣擁立漢文帝登基。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為了紀念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就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日子---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
四、東方朔獻計救人
相傳,東方朔天文地理無所不曉,善良機智,幽默風趣。
一次,東方朔無意中救下了一名因為思念父母卻無法相見,而絕望自殺的宮女。為了幫助這位宮女,東方朔設計讓漢武帝相信,正月十五這天,上天要火燒長安。要想避過這場災難,必須全城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才可以瞞過玉帝。
武帝傳旨照東方朔之法執行,宮女得以在混亂中與家人相見,長安城也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下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都如此辦理。
農歷正月十五夜,是中國民間傳統的慶典元宵節,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舊習元宵之夜,城里鄉間,到處張燈結彩,觀花燈,猜燈謎,盛況空前。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后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后。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