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東粽主要使用冬葉,食用相對安全 羊城晚報記者 王俊偉 攝
羊城晚報記者 吳珊
臨近端午,廣州琶洲附近的一家圓通收發點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幾天他派發的包裹中三四成都是粽子,估計未來幾天粽子的包裹還會增加。去年,廣東省消委會發布的信息顯示,廣東居民網購的粽子數量居全國第一,傳統的廣東粽占網上銷量的七八成以上。
記者在網購平臺搜索發現,眼下不少電商紛紛推出粽子促銷活動。粽子種類繁多、口味各異,對此,有業內人士提醒,網上銷售的家庭作坊出品的粽子,一般都沒有衛生許可證、經營許可證和QS認證,運輸途中也可能發生變質,消費者需謹慎購買。
自制粽子衛生難保證
記者發現,在網購平臺中,標榜“他*的味道”、“綠色環保”、“手工現做自制粽”關注度最高。記者輸入“手工粽子”,頁面顯示有近萬件相關產品。其中,來自全國各地的“私房粽”銷量最好,有的已累計賣出了幾萬件。這些粽子普遍配以手工制作的圖片和視頻,有的還將“媽媽”的照片曬出。
記者發現點評信息中,買家對這些粽子的評價并沒有像宣傳中的那么“優秀”。一家銷量不錯的“媽媽炮制的粽子”,花30元可以買到4個約半斤重的粽子。有買家評價稱,真心不好吃,沒有標簽也沒有生產日期,也不知道新不新鮮。還有買家稱吃出了異物。
記者對比發現,自制粽子與品牌粽子最大的區別是缺少監管信息,衛生許可證、生產日期、配料表、保質期等一律全無,只是用一層透明塑料袋包裹。有食品安全專家曾指此類粽子與小作坊產品無異,基本屬于“三無”食品。
而對于生產環境、衛生條件等細節問題,買家幾乎無從了解。
運輸過程中易變質
記者查詢發現,近幾年關于粽子的專項抽檢中,“商業無菌不達標”為主要問題。去年國家食藥監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6批次不合格粽子中就有3批次出現上述問題。而“商業無菌不達標”也是去年端午前廣東省食藥監局公布的唯一一批次不合格粽子的問題所在。
據了解,導致“商業無菌不達標”的原因除生產環節外,更重要的是運輸環節。記者從圓通收發點了解到,目前網購粽子主要采用紙箱包裝,部分賣家會采用泡沫箱加冰袋的做法。不過,由于收發量大,部分包裹無法保證能夠迅速到達買家手中。這些包裹通常是露天堆放,沒有保護措施。
據了解,不同粽子的貯存條件各不相同,有的粽子標注為“常溫干燥保存”,保質期為9至12個月,此類粽子通常經受得住目前快遞條件的“考驗”;有的粽子因含有肉類,包裝工藝也不同于前者,需在零下18℃保存。有消費者告訴記者,去年從網上購買的粽子,由于快遞時間過久,到手時已變質了。
謹防買到返青粽
近年返青粽被媒體多次曝光。近日,記者走訪廣東著名裹蒸粽產地肇慶時,有粽子加工從業者告訴記者,返青粽的問題通常不會出在廣東粽子上。因為廣東粽主要使用冬葉,而不是葦葉、荷葉等。冬葉在廣東屬于非常常見的植物,沒必要用硫酸銅返青。